人物和作品

在方寸之间雕刻时光——荆为平的篆刻艺术浅赏

牧歌/文

我对篆刻艺术的了解是从我认识荆为平先生开始的。篆刻是一种在书写后通过刀刻制作印章的艺术,由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而来。因印章字体多用篆书书法,故称之为篆刻。为此,人们称篆刻和书法是中国“文字艺术”的双璧。构成篆刻艺术的三要素为:书法、刀法和章法。篆刻艺术内涵的广博,它涉猎于古文字、书法、美术、雕刻,以及美学、考古、文学、历史等门类之间,但又能自立于艺术之林的艺术门类。

汉代杨雄曾视为“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在不断延伸扩展。篆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和线条艺术。荆为平先生在如何利用篆字本体的美来变化组合这些抽象的线条,他在方寸之间开拓出气韵恢宏意境美,这高度无疑是印家们 所求索的。尤其自宋元以来,印章的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逐步统一在艺术的大范围里,使印章在艺术领域有了一席之地,也成为一幅书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诗、书、画、印的组成早已成为人们鉴赏的习惯。所以印章与中华文化是紧密相依、不可分割的。

“印宗秦汉”是篆刻家们的共识,因为那时的印章艺术足以为后世之师,师法秦汉正如学习书法要临习古帖,学习绘画要临摹画谱一样,这才能为我们学习篆刻打下良好的基础。荆为平先生从小即敦敏好学,略通经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先师从曾志仁(号岱宗山人)学习书法艺术,后转而从事篆刻艺术研究。他以所藏书籍为友,与笔墨刻刀为善,通过刻苦自学和诸名家的指点下,禀遵“印宗秦汉”的古训,先以秦玺汉印为宗,后于明清诸印家取法,潜心学习,博采众长,勤奋耕耘篆刻生涯几十载,无论是点画刀法、章法、边栏款式以及流派,他都深入临习、研磨,注重汲古并创新,知其本源及变化之理,通过篆刻刀笔之功、之趣,将书法的方正刚劲、挺拔隽秀于布局、章法上融合一体,使其篆刻作品凸显出一种自然天成、朴素端方、气韵厚重的线条美。

荆为平先生的篆刻作品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如鸢飞鱼跃,把内心的长松、涧水、峭石、幽竹等诗情画意,全部用手中的一把刻刀来刻划的生动而不失娴雅、浪漫而更添韵致。荆为平先生面对着一方方冰冷的印石,用草情篆意赋予了这些印石以灵性和诗境。将手中各种不同印石、不同题材的作品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令人爱不释手。其变化之丰富,表现之细腻,已不让前贤。他的篆刻作品非常注意印面中的点、线、曲、圈、折的精心锻造,他往往将线条作中间圆厚两头尖稳之态,充满了张力,这在独立的横、竖直线上体现最甚。独立的曲线,则被处理成轻、重,轻之形势,线条富有韵律。“碎刀”短切,刀痕倶见,“长刀”直冲,锋颖毕露,线条随着用刀节奏起伏变化,形成了古劲茂美的自家面目。方家有云:“游心之所在”,这恰恰是荆为平先生篆刻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荆为平先生的篆刻以治汉印见长。初得大康(康殷)、柏涛(徐焕荣)赞赏,后临汉印及明清诸名家印近万方,遂有自家面貌,造诣尤深,得社会各界人士广泛认同。康殷先生曾赠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二句以许,柏涛先生亦为题“瑰宝”而得同心。试看几方荆先生各有特色的印作:《钟灵毓秀》印,方整平直,于茂密中见舒朗;《福寿康宁》印,笔画简括,单刀直冲,不加修饰,使之疏而不散,宽而不松;《和而不同》印,别有意趣的田字格印;《飞鸿戏海》印,为典型汉印刻法,隐形田格立现,高古而无华,于婉转中见挺劲,艺术趣味浓厚。荆先生篆刻作品所表现出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材质之间的交融互渗,成就一个活泼玲珑、古意盎然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他篆刻艺术的“意境”。

荆为平先生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比赛和海外艺术交流并获奖,其书法篆刻作品被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德国、苏格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收藏。所治印鉴深受国内书画界朋友和艺术类院校师生的青睐。荆为平先生被世界华商联合会、百名杰出军旅华商评选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华爱国勋章”和“八一荣誉奖章”。荆为平先生不仅擅长篆刻,也擅工书法,是京城颇有名气的篆刻家和书法家。现为北京六合堂书法篆刻师,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香港高等教育研究生院(客座)书法教授、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借用启功先生《论书绝句》中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少谈汉魏怕徒劳,简牍摩挲未几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这是元白先生论书的一个鲜明的观点,也是我对荆为平先生从事篆刻艺术所付出的努力的评价。

(作者系《中国文化》编辑中心总顾问、国都智库文化产业中心高级顾问、《中国经贸》杂志、《中国外资》杂志、《中国民族博览》杂志学术顾问,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特聘专家、北师大客座教授,现供职于中央某研究机构。)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网 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