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本体——刘永刚2019”北京锦都艺术中心开展

2019年3月2日下午,“本体——刘永刚2019” 展览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举行了开幕仪式。本次展览由北京锦都艺术中心、北京乾元爱特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由中国艺术批评家、哲学博士荣剑担任策展人。荣剑主持了开幕式当天的艺术对话会。此次展览共展出艺术家刘永刚近年来17件绘画作品和7件雕塑作品。艺术家刘永刚本人出席了开幕式。

参与艺术对话会的嘉宾有: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荣剑、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张国龙、策展人高岭、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王鹏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孟禄丁、艺术家王勇、中国宋庄艺术论坛秘书长杨毅达、四川美院教授、艺术评论家王小箭、湖北十堰玉褔集团董事长魏玉福。嘉宾们面对艺术家刘永刚的这一系列具有前卫性、实验性的创新之作,纷纷给出重磅评价。

         

刘永刚在艺术会上发言

刘永刚的《本相》系列创作开始于一次特殊的“行为艺术”。2015年,带着对少年时代饥饿感的缅怀式记忆,带着一种探究生命真相的强烈愿望,刘永刚赴五台山开始了为期七天的辟谷。在不吃不喝的状态下,体验着身心的幻灭。72小时是生死的临界点,当他发觉自己竟安然渡过临界点后,猛然感受到了一种重生,获得了全然的释放。走出户外,感官被重新激活,觉得花草树木从未像现在这样青葱馥郁,连小鸟的鸣叫都像来自天堂。受到触发的他对整个人生进行了反思,包括对自己所犯错误的一种认识,对身心的垃圾进行彻底清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洗心革面,获得重生”。辟谷结束后,创作了《佛祖》系列作品,然后开始了《本相》日记体草图的创作,这些草图是巨幅综合材料绘画《本相》的雏形。

展览现场

刘永刚着力描摹众生相、世相甚至是幻相,由实相到空相的转换挪腾表现出一种深奥的生命哲学:九九归一。体尽无穷,心有天游,看似超时空、超现实的幻相,却与当代人有着深切的关联,生与死、爱与恨,贪与欲,战争与和平,毁灭与重生,隐喻的,揭示的,批判的,甚至无可名状的,竟然能够包罗万象,以一种近乎撕裂与奇怪的面貌呈现出来。每一个角落都有文章,每一根神经都有乾坤,彰显着艺术家上天入地、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展览现场

这批作品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白日梦”。我们过去说人做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其实这些绘画内容都是他一直在思考的,朝思暮想就是“白日梦”。这里面有艺术,有人生。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是他的追求。艺术家又是活生生的人,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社会,他看到了很多,他也思考了很多,他对这些现象会有自己的感触和反思。艺术家不是具体的社会改造者,他不能在物质上去改变社会。他所能表达的是他对这个时代,对这个社会的感受和认识。这些认识他借着一个超现实的梦来实现,这就是他描绘的人的形状。但是,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出现的,他们像千手佛一样,他是人类的符号,是提炼。

《封碑》,不锈钢与日用品,高2米40,2018-2019

这批绘画作品,还是刘永刚艺术历程的阶段性展现。刘永刚的创作最大特点就是不拘一格,不受一时一地的风格束缚。他会以多种材料和方法去表达自我,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后天的刘永刚会画什么,会做出什么。这是一个艺术家能给人提供的最好东西,就是说他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等着你。

展览现场

荣剑博士谈到:刘永刚的艺术基于中国的艺术母土和德国的哲思之乡,他试图以山海经式的“神话叙事”来构筑一个前所未有的图画世界,绚烂无比的想象囊括着人类从古至今的生命历程,最终还是指向对艺术本体的追问:何谓艺术?艺术何为?在后现代主义者不断出来宣布形而上学或本体论都已经彻底死亡时,艺术家仍然源源不绝的以日新月异的作品回归艺术原点。当艺术拔去笼罩在真理之上的迷雾,本真在澄明之境中闪烁。荣格说过: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刘永刚的艺术创造了刘永刚。

高岭谈到,刘永刚建构了自己的一种史诗般的视觉理想,他用这样的画面形式,用这种横向构图史诗般的画面,以及纵向综合材料,用人类日常消费品的堆砌、堆积,而创作成这样历史的丰碑。纵向和横向的视觉形式作为一个十字型的坐标去拷问,去重新检讨和反思人类纵向历史和横向现实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他用横和纵的关系确立了历史的维度和空间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艺术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会更加凸显出来,有这样优秀的艺术家是这个时代的大幸。

此外,这批艺术作品从材料与制作方法上来讲,处处体现着独特的创新。总长18米,高3米的巨大画材历经10年的陈放,底板是水墨油彩书写的《站立的文字》灵动的图形,上面覆盖的纸张原来是浅黄色,经过阳光、空气的作用,时间的沉淀,逐渐变成自然深沉的深黄色。这种颜色手工很难调制,可谓匠心独运。

艺术创作如同攀登高峰,目标高远,依然要从脚下走起,一步一个脚印,且需耐得住寂寞。刘永刚无疑是一个执着于艺术的人。

(锦都艺术中心 2019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