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疯狂的“国宝船”:中国南海惊现圆明园珍宝沉船?真假难辨的乱象

 

正是在这些亦真亦假故事中的想象空间里,“国宝船”有了商机。“稀世珍宝”买卖依旧,乱象丛生,利益盘根错节。可以料想的是,中国南海“国宝船”之外,还有多少类似的故事,在更大范围内神秘地流传着。

故事是这样的:中国南海,西沙北礁,有一艘“满载八国联军掠夺圆明园珍宝的沉船”。证据之一,是去年春节前后,海南的古玩圈子里,出现大批朝代不同的所谓“稀世珍宝”,甚至“传国玉玺”和“七彩舍利子”都有;证据之二,是参与买卖的潭门渔民和贩子们的朋友圈里,出现“沉船发动机上的带字铜牌”,据说证明发动机是由一家为东印度公司提供引擎的英国工厂所造;证据之三,有人已从潭门渔民手里,买来了刻着“圆明园”的瓦当,不过上面刻着的是简体字……

自2016年来,在海南、广东乃至江苏等地的古玩圈子里,“国宝船”的故事流传甚广。有人将信将疑,有人坚信不疑,不少人去海口和琼海市潭门镇看货。交易额累计已数千万元。

记者赴潭门和海口暗访,从数人的家中、店里、保险柜里,看了上百件瓷器、印章和玉器。他们摩挲、把玩、炫耀,啧啧感叹:若此事为真,不得了啊。

海南省文物部门数位领导和专家不信。数位专家参与南海水下考古工作20多年,西沙北礁去了很多次,先进仪器都用过了,七八成的海底情况已掌握。多年调查显示,或许能与“国宝船”搭上关系的,是该海域约35米深水域有一艘铁船,但装载的是金属原料。这些年,专家们多次从西沙各沉船采集遗物,至今未发现类似“国宝船珍宝”的标本;且若如此规模的“国宝船”沉没,为何至今未见史料?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海南省文物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和海南省的文物专家,对声称“国宝船珍宝”的部分物件作了鉴定,认为绝大多数是“现代工艺品”。

那么,“国宝船”的故事,必假无疑?专家们尚不能下定论,找沉船如海底捞针,不排除有考古队员和科技仪器未能勘探之处。

有人插话:你看“张献忠沉银”,传说多年,盗捞数年,人们不屑,如今一朝证实,当下,江口沉银遗址正发掘……这也是记者赶赴海南暗访的原因之一。

正是在这些亦真亦假故事中的想象空间里,“国宝船”有了商机。“稀世珍宝”买卖依旧,乱象丛生,利益盘根错节。可以料想的是,中国南海“国宝船”之外,还有多少类似的故事,在更大范围内神秘地流传着。

记者相信,真的假不了,假的不能真。但揭开乱象,法律、利益与人心正交织着闹剧。

“海捞”水很深

海底故事多。

1998年,便有渔民给黎吉龙提供线索,说西沙的甘泉岛和珊瑚岛之间的海底,有一处金庙,金光闪闪,曾有渔民三兄弟下水捞金,二死一残……渔民迷信,传说是冲撞神庙遭了诅咒,之后没人敢再去。

考古专家黎吉龙在海南省文物局工作,是南海首批水下考古队员之一。他听了,倒觉得有几分可信,便一直记着。待2013年,技术和资金都有了,他下决心去探探“金庙”。那片海域水深约七八米,考古队员们花了十几天,来回探测了好几次,越探越觉得不靠谱,再回头去问知情人,对方却说,要在某个时段下水,见到一条苏眉鱼后,跟着鱼游,才能找到。

黎吉龙笑道,十几年过去,苏眉鱼早死了吧。但出于严谨,他也不否认“金庙”的可能性。

但也有靠谱的。被国家文物部门认为是南宋时期贸易船的“华光礁1号”,便是1996年海南渔民提供的线索。曾任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的王亦平参与水下考古20多年,他1997年去看过,在沉船尾部发现两个大坑——渔民们盗掘、哄抢文物,技术和能力不够,竟然用上了炸药。

渔民能从海底捞出好东西,确是事实。在潭门镇,渔港边随便找人问问,都能说起一两个因“海捞”而发财的故事。

“海捞”水很深。毕竟暴利,从“海捞”这个“行当”诞生之初,便伴生了“造假”。

记者通过暗访发现,为了让买家相信所谓“海捞”瓷器、钱币,渔民和贩子有时会故意透露具体渔船的编号,甚至连航线、沉船位置也会含糊说上一二。

在“海捞”圈子里最有名的造假故事,是一位文物部门的专家告诉记者的——有人弄一艘破船,载满景德镇产的瓷器,开到海里凿沉,等上一两年,忽悠一批买家去,请渔民捞上来,现捞现卖,“眼见为实”……类似的造假故事,海南数位圈内人也跟记者提过。

当然,更多人相信,海底有宝贝。随着广东阳江“南海一号”、福建平潭“碗礁一号”等沉船的考古发掘和媒体报道,再加上权威水下考古专家曾公开表示约有2000艘沉船遗址深埋中国南海,一些渔民和不法分子蠢蠢欲动,“海捞”在古玩圈子里俨然成了“品牌”。

记者在潭门找了数家“工艺品商店”,店家都能拿出“海捞瓷”。当地人也都知道,有些渔民在海上作业时,会“捡”一些宝贝回来。曾几何时,几百元就能买一箩筐碎瓷片,买回去也没啥大用,记者看到有艺术家再加工,用碎瓷片拼出个“福”字来卖。

有时能骗骗外行人。海口鼎臻古玩城里一位店主,示意记者看她当年入行时的“学费”:花了1万元,买了一大片珊瑚礁,隐约露出瓷片,对方声称是两个完整的瓷碗,可回去一刨,发现就是两块残片。她把珊瑚放在店里醒目处,时时提醒自己吸取教训。

亦真亦假。这是个小众且隐蔽的生意。

  暗访“收藏家”

可这生意,突然有了“暴富”的机会。

从去年春节前后起,不少“稀世珍宝”在海南陆续出现,历朝历代,应有尽有,都是号称“最顶级”的玩意儿。瓷器、印章、青铜器也就罢了,还有天珠、舍利子和佛像,竟然还出了传说中的“传国玉玺”,刻着疑似“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等字。

有圈内人说笑,已经不敢去找某位“收藏家”,因为一进门就得拜倒在地,满屋子的佛像和供奉舍利子的小金塔。记者去另一位“收藏家”处看了,一间客厅满是盒子,瓷器、印章铺满茶几,少说数百件。记者看了个眼花缭乱,在术语中听了个云里雾里,只有一个印象,东西精美。

记者要找“懂行”的人——

在海口,“收藏家”老刘(化名)带着记者“混”了两天。一年多来,他自称投入全部身家,约合两千多万元,不仅是现金,还搭上了不少自己十多年来攒的黄花梨木和海南沉香,并跟朋友们借了不少。

海口几大古玩市场里,老刘带着记者暗访,不断有人跟他打招呼。他在海南的古玩圈子里混了20年,市场里的老板们大多和他熟悉。走几步,看似随意地一拐,到某古玩店里喝茶,一聊一小时。

店主甲是沉香商人,聊上几句近况,便说起“国宝船”。老刘带他到过潭门,从贩子处买过“稀世珍宝”。他从保险柜里拿出几块买来的玉,给记者欣赏,其中一些还带着珊瑚的痕迹。不得不说,确实精美,雕琢古朴,不似现代人的审美风格,手电筒一照,通体透亮。他说曾给几位“资深专家”看过,对方认定是和田玉,他便知足了——1万多元买来一块好玉也值了,何况,还有无价之宝的可能性。

他倾向于相信“国宝船”的故事。“铁证”之一,是曾从潭门贩子处买到了有“西王赏功”字样的金币,前不久“张献忠沉银”的考古发掘中,竟出现了同样的金币、银币。电视画面一出,他就兴奋地给老刘打电话。

店主乙搞古玩数十年了,自认为很识货,早些年常去偏僻的村落,偷偷收购古玩意儿。看在老刘的面子上,他给记者这位“潜在客户”看了看最近收来的“海捞品”:两件精美的玉器摆件,从保险箱深处小心地捧出,轻轻揭开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纸,生怕摔了,几番犹豫,不舍得让记者捧。他还不舍得卖,说是要藏着世代传家,可话锋一转,又愿意加价卖给老刘。

他自称,相信这批文物“来路不凡”,“造假可绝对造不出这么好的东西来”。

店主丙在海口城外经营花梨木家具,颇有些家底,“100万元相当于10元钱”,收购了一堆记者闻所未闻的宝贝。前几天,他半夜纠结得睡不着觉,干脆起来用放大镜看了四五个小时,直到天亮,也没个最终结论。

他让记者摸一只碗底的珊瑚痕迹,证明它绝对在海底数百年,那贝壳和小海螺看上去像石头,与碗融为一体;他又去摸一个新收来的宝贝,粘着的珊瑚里只有沙粒,自言自语:“难道是沉船地点不同?”

有人插嘴,伪造的“海捞”才会附着贝壳,并有海腥味,“真海捞”只有珊瑚和沙……说着,刚好有朋友来访,便给这位精通手工的朋友看:“会不会是用喷砂枪磨出来的?”朋友一阵端详,说假的,理由是若在海底多年,碗面应很粗糙,哪会如此光滑?“你不懂……”话音刚起,却又没争上两句。这个圈子从来便是如此,彼此常难信服。

对于“国宝船”,店主丙半信半疑。有“资深专家”鉴定,说他买了假货,他便消停一阵。可寻思一段,又花钱买,已陆续花了100多万元。他自有买的理由,一是以他数十年做手工家具的经验,这些玩意儿工艺极好,不像造假;二是原料非现代,他掏出一颗鸡蛋大小的夜明珠,声称是极难得的陨石。

可如此夜明珠,竟是另一位“收藏家”送的,因为“东西实在太多了”……

在圈子里,老刘是“国宝船”最坚定的拥护者,“满载八国联军掠夺圆明园珍宝的沉船”,也主要是他的推断。他最常对记者说的词,是“绝对”和“百分之一百”。他的判断,关键在于“渠道”,他认为这么多年来,潭门这几位渔民和贩子,一直卖的是“真海捞”。当然,也有人买了“国宝”回家研究几日后,坚持退货。

  “故事”皆利益

非法捞取水下文物,甚至改行成为“文物贩子”——这本是“闷声发财”的事,但有人却闹开了。

从去年3月起,老刘陆续向国家文物局、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和海南省文体厅等部门实名举报,认为“潭门渔民疯狂盗捞、非法买卖‘国宝船’”,称“已经盗捞的文物件数超过5万件,成交额有亿元之多”,并直接列举了相关嫌疑人的姓名和电话,呼吁尽快采取措施保护文物。

老刘在当地颇有些人脉,短信、电话、微信、信函都用上了。海南省文物部门一位官员坦言,这一年来,有时正常工作也遭影响。

记者问老刘,图什么?他的回答义正词严:我是炎黄子孙,保护“国宝”,人人有责。

可记者也从海南省文物局了解到,老刘于去年实名举报之初,便提出了鉴定自己所购文物的需求,若是真文物,他将捐献给国家,但希望能按有关规定给予他一定的补偿和奖励,除了经济补偿之外,还涉及“证书”、“出版权”、“博物馆展出注明捐献人”等要求。老刘也告诉记者,已请人策划写书,还想过谋划布展,“后续可运作的商业空间很大”。

若真有“国宝船”,那可不得了。

但鉴定结果令人失望——

省内文物专家鉴定过,对“传国玉玺”等物表示存疑。老刘反问,那就是有真的可能?

后来,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鉴定过,认为除少量钱币为宋代钱币外,其他均为现代工艺品。老刘不服。

今年2月,国家文物局选派了专家赴海口,同样鉴定为“现代工艺品”。老刘依旧不服。

海南省公安边防总队也参与了调查,三沙、琼海的边防支队至今未掌握“国宝船”的信息。老刘仍然不服,他跟记者讲“内有黑幕”。

可若都是假的,那也了不得。

老刘带去潭门“看货”的朋友很多,圈子内的流转和交换则更难计数。为了这只“国宝船”,已有多少人在经济利益上息息相关。

近几个月,老刘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劝一位潭门的贩子自首;他有时给文物部门领导发微信,列出了一批“保护文物团队”的成员名字,有时又自嘲“受害者”,上了造假团队的当;他还曾发狠,说要拿着掌握的线索和证据去报案,称潭门贩子的古玩店里监控和刷卡机都在,微信朋友圈和通话记录可做辅证,顺藤摸瓜,为何不能找到船老大,寻找“国宝船”?他说要“破釜沉舟”,定要“水落船出”。

至少目前,还有很多人在真假之间,纠结着。暗访几天中,记者亲眼看到了几场交易,有人眼神放光,啧啧称奇,一转头却也嘀咕。即便在记者离开海南后,依旧有“收藏家”,远赴潭门再听一遍“国宝船”的故事。

记者相信,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可也有人跟记者讲了一件真事——曾有人找到国内一流的钱币专家,求鉴定。专家悠悠地说:据我所知,你这钱币全国目前仅存两枚,你手上这枚,可以是第三枚,你收好回家,人家问起,就说是我说的,不要卖就好。

还有人,跟记者说了一段更隐晦的话——不必困惑于真假,任何藏品都只是一种道具,假的可以发挥真的作用,真的成为假的也有好处。

相比之下,最实在的,倒是几位水下考古专家所说——在类似“国宝船”故事的鼓动之下,水下盗掘更趋铤而走险。他们目睹过“海耕”,有渔船把螺旋桨杆改装加长,探入海底一番捣鼓,便有可能翻腾出海底的宝贝,一些水下遗址的海域海底已一片狼藉,无一幸免。

他们最讨厌“故事”。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孔令君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