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中国徽派民居建筑艺术

《国际艺术新闻网》摄影记者  张希光

 

徽派建筑(徽州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是江南明清建筑的典型代表。徽派建筑并非指安徽建筑,主要是指流行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徽严地区——一府六县及淳安、建德)、浙西的婺州、衢州及泛徽州地区(江西浮梁、德兴;安徽旌德、石台)。徽派建筑最初源于东阳,以民居、祠堂、牌坊最为著名,通常聚族而居,特点是它以黛瓦、粉壁、飞檐结构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古建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历史上的徽派建筑最初多由婺州(今浙江金华)东阳工匠参与建造,能工巧匠尽施其技,造就一番。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而建,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

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

黟县宏村,背靠古木参天的雷岗山,前临风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萦回的浥溪河,整个村落设计成牛形,景色极为秀丽,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

宏村外景夜色

西递村远眺

小溪从村中流过

白墙黑瓦飞檐

小桥流水人家

月影粉墙

小四合院

四层飞檐

左面是侧房,一般用于放置木柴或饲养猪羊牛

 

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在徽派民居一些大的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形成“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黟县关麓的“八大家”就是由八个兄弟的20幢民居屋舍相贯、院庭联幢而成。徽派民居在室内装饰和摆设方面也极为讲究。

四进院

 

民居正堂挂中堂画,两侧中柱上贴挂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透出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徽商贾而好儒、崇文重学的思想。厅内陈设条桌,桌上东边放一花瓶,两边摆一古镜,中间是时钟,寓意徽商在外永远平安。走进徽州,人们可以从众多鳞次栉比的古民居中看到“东方文化的缩影”,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递、宏村、唐模、南屏、呈坎、昌溪等。

院内中堂

三层阁楼

弄堂里的民居

弄堂内的拱门

本家内的连体房

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珑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徽派木雕主要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清代徽派木雕达到顶峰。可惜的是很多表现人物的木雕,在文革期间被扫四旧运动将绝大部分的人物木雕面部铲除了,很难见到表情丰富的人物木雕。

镂雕的木门

镂雕的木门

雕粱

雕粱

雕粱

木门雕画,社戏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门楣也是砖雕表现房屋主人家族历史的重要佐证。无论院落的门是平顶还是拱形,门上是否有砖雕装饰都表示该家族的历史。

没有砖雕门楣的普通人家

有过功名的砖雕门楣

曾在朝中做过大官的门楣

秀才弄堂

砖雕的墙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