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和作品

战疫,骁勇善战的一支轻骑

2020年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十大新闻、十大新闻人物评选于2021年1月揭晓,东瑞(中国香港)以微型小说形式创作的50余篇微型小说系列,也即《爱在瘟疫蔓延时系列小小说》在海内外二十余种纸质报刊和网络发表,影响比较大,而获选2020年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十大新闻人物。

战疫,骁勇善战的一支轻骑
——读东瑞《爱在瘟疫蔓延时》系列小小说

(深圳)吴俊辉

 

香港作家东瑞

 

从武汉封城到全国确诊清零,全国14亿人经历了一场猝不及防的更是令人惊心动魄的特大战疫。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举世罕见的战疫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医务工作者和全国上下一致的无疆大爱、无惧无畏,感受到全国人民在危难时刻的同仇敌忾、万众一心。

在这场战疫里,我们还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在并不平静的文学战线上,也有一支骁勇善战、驰骋疆场的轻骑,正和全国军民一起并肩拼搏奋战在战疫第一线,用大爱呐喊灭疫,用大爱讴歌胜利!

这支骁勇善战的轻骑,主帅之一就是香港的著名作家东瑞。

东瑞不愧是疾行于战疫一线上的一支难得一见的文学劲旅的主帅。不宣而战、突如其来的史上罕见的一场新冠瘟疫,一开始就让人目瞪口呆、不寒而栗,而在武汉封城开始后的第一时间里,身负重任的东瑞就已经敏感地意识到:这场疫情,既是一场浩劫、一场危机,更是一个不可错失的传播正义、良知和爱心的良机。因此,武汉封城不久他就早早披甲上阵,4个多月的功夫,就先后写出了《爱在瘟疫蔓延时》系列的40篇小小说(原计划完成50篇),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用心之艰、动情之深、足以令读者们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在这组系列里,从开篇《爱在瘟疫蔓延时》到末篇(截止目前)《我会在老地方等你》,不难看出,东瑞肩负着当代作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抱拥着作家正直的良心、难以割舍的责任和担当,发挥了他那异于常人的极其旺盛的创作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扬鞭挥戈。正由于东瑞通过他与众不同的独特眼光、敏锐的视角以及善于发现的细节描写,迅速并果断地将发生在当下社会的一切、通过超前的思考并用他熟练的表达形式,给我们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充满爱心的撼动人心的时代旋律。

不能不说,东瑞的《爱在瘟疫蔓延时》系列小小说,不折不扣、当之无愧是2020年华文文学战线上与新冠病毒殊死搏斗的一个可喜的丰硕成果。

用“口罩”构筑起一座战疫长城:一座坚无不摧的爱心长城

细心的读者不难从系列小小说《爱在瘟疫蔓延时》(以下简称《爱》系列)当中发现东瑞创作此组系列的独具匠心——用“口罩”构筑起一座战疫长城:一座坚无不催的爱心长城。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抵御瘟疫的战争中,供不应求的口罩成了广泛应用抵御瘟疫的第一道有力防线。而在东瑞笔下,更加成为一道风情万种、爱心无限的靓丽风景线。

在《爱》系列里,几乎篇篇都不乏有关口罩的描述,更有甚者,是对口罩的集中和专门描摹,更似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将充满爱心的“口罩”根植于读者心田中。其中的篇目,诸如《爱在瘟疫蔓延时》(之1)、《送外卖的巴族妇》(之2)、《小姐弟俩的扑满》(之5)、《引爆》(之6)、《口罩女王》(之14)、《飞越六城》(之24)、《从无聊到无私》(之25)等等,更是让人久久回味,并挥之不去,难于忘怀。

就以开篇《爱在瘟疫蔓延时》为例吧!开篇与系列同题并非巧合,更说明明作者对此篇的极度重视。

家存大爱,百毒难侵。难道不是东瑞心中想要表达的主旨吗?

王家爷爷80大寿酒楼小庆,不巧正遇到瘟疫肆虐。原定3桌迫不得已取消两桌,剩下一桌正好12人,可又偏偏遇上了只有10个口罩的难题。

这,怎能不让人发愁?

形势够严峻的了。作者一开头不早已交代得清清楚楚:“愁云惨雾的小城,为防疫而被口罩短缺折腾了几天,依旧四处排长龙,口罩一上架就被抢光了”。疫情下,一罩难求啊,更何况还差两个?难啊!

说难,也不难。阿妹、大哥、老爸甚至老妈连姐姐(女佣)不都在据理力争自己“让出”口罩吗?看似“解决口罩短缺”的难题,实则是爱的真情在无私流露。要知道,疫情下不戴口罩的后果,那可是让感染病毒机会大增甚至要夺人性命啊!

明知有凶险却还要力争,疫情蔓延却加倍迸发着家人之间深厚的爱。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的和谐安定并充满亲人间的深沉的爱,我们的社会何愁不充满阳光?读到此处,难道您还不明白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刻用意吗?

难题最终是戏剧性得到完满解决:外孙小兄妹“头上套了好大的玩具太空防菌玻璃罩”(替代了两个口罩)。然而,掩卷深思,如果遇到难题的是我们,我们又该会如何去解决呢?

大爱没有疆界,助人亦是帮己。如果说,《爱在瘟疫蔓延时》(之1)反映的是家庭内部、家人之间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无私的、深厚的爱的自然流露,那么,《送外卖的巴族妇》(之2)所表达的,则是华族和外族(巴族)之间的善良友好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折射出一家普通市民面对疫情守望相助的无比美好的心灵世界。

郑家夫妇不过是小城里一对极普通的市民、一对疫情下不得不宅在家的“宅公宅婆”。可是,这一对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市民,却是正做着值得被人称道的并不普通的“寻常事”。

在他们眼里,他们宅家不出门,就可以节省口罩,这是为抗疫作“伟大贡献”;在他们心中,他们有了足够的食品储备,那是为“稳定市场”做“杰出贡献”;而且,他们的草纸“够用了”,也可以为市面草纸的充足供应作出“微薄贡献”……。

这么一对可爱更可敬的“宅公宅婆”,普通吗?

更值得被称道的,是他们给上门送外卖的巴妇慷慨地送了“5个口罩”,那可是5个“比黄金还贵重”的口罩!为的是“她是最需要用口罩的人”,为的是“她帮我们打赢隔离带战争”!

一件在平时看来是极平常的、极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抗疫中升华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伙伴”,折射出作为普通市民的老郑夫妇充满爱心的美好心灵世界!

如果所有的人都如同老郑夫妇一样,那瘟疫又何尝不能被歼灭、被彻底清除?无疆大爱,可以带领我们战胜所有疫情、冲破一切难关!

不能不说:口罩里面确有大爱!

不错。《小姐弟俩的扑满》(之5)记叙的是S城一家4口捐出95000个口罩的感人生动的事例。难得的是,10岁的姐姐小惠用扑满储蓄购捐1万个,6岁的小浩用扑满储蓄购捐5000个口罩。

15000个用扑满储蓄购捐的救命“口罩”,实则深藏着小姐弟俩朴素的大爱。他们朴实无华的表达:口罩,“可以救命”(小浩语);口罩,“可以(让人)不生病,也不会传病给别人”(小惠语),更是一次次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在举国抗疫的日子里,14亿华夏子女,又有谁不是和小姐弟俩一样同仇敌忾,共同构筑抗疫的爱心长城?

他们是!你们是!!我们都是!!!

《爱》系列关于“口罩”的多角度的解读还有多篇。仔细品读,篇篇精彩纷呈。

比如《口罩女王》(之14)。疫情战争中被作者誉为“口罩女王”的竟然是街坊邻居熟识的一位“大嫂”、一位竟然连姓连名全无的一位再也平凡不过的“大嫂”。可,就是这位平凡却超能力非凡的大嫂,在一罩难求的情势下,不到3、4天的时间竟然筹集到2040个口罩。这位口罩女王未免太厉害、也太神奇了吧?

更厉害、更神奇的还在于,这些获得不易的口罩,除少量自用外,其余的均全数(2000个)或5个或8个或10个不等全派发给后楼倒垃圾的阿婶、楼下好几位男女护卫员、修整花圃的花王、经常帮衬的快餐厅职工、超市卖菜的大姐、整理推车的管理员、附近码头看闸的职工……,总之,口罩全发给了“有需要的人”了!

口罩女王、哦,不!平凡大嫂这么做,难道不正充分体现了大嫂对“需要口罩的人”那一份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浓浓的大爱?

如果说,《口罩女王》取胜之道原来并不在于“名不虚传”而在于不图虚名干实事;而险中求胜的《引爆》(之6)却原来是一场误会引发的一场虚惊,让人于不禁哑然失笑之际,于轻松之中更增添威力无比的正能量吗?!

此外,《飞越六城》(之24)中,从口罩的飞越3国6城的“自述”,反映了疫情蔓延的严重性和充满大爱的国家内外所传递、所表现的于平凡中的“奇”,以及《从无聊到无私》(之25)中,公司林老板在太太建议下,从不曾为到主动为公司200名员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挨家挨户送口罩)所表现出来的“一字之易”(从无聊到无私),都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地生动、具体地解读了“口罩”在疫情蔓延之际,是如何全方位地构筑起抗击病毒的爱心长城的!

千百万个口罩组成的一道道抗疫的防线,千百万颗爱心构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抗疫长城,不仅将既猖狂凶狠的病毒于国门之外,也势必将最终取得战疫的伟大胜利。从东瑞的《爱》系列里,我们获得的难道不是如此重要、如此关键的深刻的启示吗?

逆行“战士”充满柔情蜜意的聚力一曲高歌:明知面对艰险甚至死亡仍毅然砥砺前行

2020年1月,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肆虐中国湖北武汉。大敌当前,中国甚至不惜壮士断腕,封城抗疫。

而今时隔半年,疫情形势有了重大逆转。到目前为止,疫情已蔓延到全球210多个国家,染疫人数也已逾1000万人,死亡人数超过50万人,并且还在不断增加。反观中国,神州大地的疫情不仅已受到有效控制,而且,全国的经济生活正在逐步有序恢复之中。

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全国亿万民众的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特别是全国成千上万的医务工作者的英勇无畏,逆行奋战!

封城不几天,湖北武汉就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2支前来支援的医疗队,6000多名“逆行”的医务工作者,用责任和担当创造了同心抗疫的人间奇迹!

东瑞虽不身处疫情重灾区的武汉,虽不是处在战疫一线的前沿阵地,可通过他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无不透露出他于特殊时期对这一群白衣战士的高度关切的特殊情怀和侠骨柔情。在《爱》系列里,反映这些抗疫勇士的内心世界的作品计有:《情深何须见朝暮》(之3),《咫尺不再天涯》(之9),《采集鲜花和阳光的人》(之16),《你好吗?威尼斯的路丝雅》(之20),《母女的心愿》(之32)等等。此外,诸如《“暂停键”下的20层楼F座》(之11),《疫情后第一件事》等多篇亦有部分侧写这些白衣勇士的战疫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情深何须见朝暮》和《母女的心愿》。

《情深何须见朝暮》,写的是港岛一对新婚夫妻、一对医生夫妇。新婚刚数日的小俩口突然接到上司的电话:希望放弃或延后他们的曼谷蜜月假期;而且,因为有些人借故不上班造成严重缺乏人手,上司还着急恳求他们:能不能马上回院补缺?她斩钉截铁回答:明天一早就回。再问及另一半可否同意,回答得更加干脆:帅哥听我的。不为啥,为的是:“蜜月什么时候都可以补,但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好一个“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谁说医生没有柔情?为病人的生命着眼,难道不是柔情?又是谁说医生没有侠骨?两句快言快语就让一道难题迎刃而解,这不是侠骨又是什么?依我看,此时侠骨藏柔情,柔情胜侠骨!

就这样,新婚刚几天的一对夫妇每天仅有两次擦身而过的见面机会,而且只能四目对视,传递彼此心领神会的千言万语。匆匆相见,又匆匆转身,成为一段抗疫期间的人间佳话。

虽不知道他们的音容笑貌,虽不知道他们姓啥名谁,只知道:一个是“他”,一个是“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抗疫的大军中,不就有如同这一对新婚医生夫妇一样的不计其数的白衣战士?是的,只要心中有对方的真情、心中有对患者的深情,又何须朝暮相见呢?待到疫消瘟除时,情将更深,爱将更挚!

《母女的心愿》写的是一对母女、一对护士母女。母亲是一位刚退休的护士长,女儿则是新入行的一位26岁的小护士。

母亲虽刚退休,却又主动请缨,实在难得;女儿虽刚入行,却一心要实现亡父的遗愿:“像妈妈一样护理照料更多人,给病人最后的温暖”,确实罕见。母女俩虽不在同一家医院战疫,却彼此间时有联络,互通信息并互相提醒:瘟疫“死亡率虽不高,但传染性很强,要小心。”

没有特别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平凡得如同邻家的普通母女,但是,却出色的塑造出了疫情战疫中不平凡、不屈不阿的一员。

难得见面的母女终于有机会相聚,理由很简单:只因母亲护理的中风病人出院了,也因女儿护理照料的5位新冠病人痊愈出院了。让人感到奇特的是,母女俩在填写“什么事是你最快乐的”调查表的答案,竟然是异曲同工!

母亲填的是:我最快乐的事,是看见病人出院回家,病好了!

女儿填的是:我最快乐的事,是看见病人病好了,出院回家!

一对医生夫妇,虽然普通,却正是一个缩影:一个千万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群体的一个缩影!

一对护士母女,虽然平凡,却正是一个真实写照:一个勇敢无畏与瘟疫生死搏斗的护士群体的真实写照!

在生死危急关头,有这么一群无私无畏的勇士正默默为你的健康和生命作安全保障,难道您不会因此对这些平凡普通的医务工作者萌生由衷的敬意和尊重?

《咫尺不再天涯》是如此,《采集鲜花和阳光的人》也是如此,《你好吗,威尼斯的路丝雅》更是如此。

还有一些暖人胸怀的小插曲。《“暂停键”下的20层楼F座》(之11)生动地记叙了年轻医生一家的生活场景。妻子送丈夫上班前的一再叮咛:“看诊时距离病人远点”、“手要洗久一点”、“口罩要拉密点”、“诊室的窗要打开”……。听后你能不为之动容?《疫情后第一件事》((之11)里记叙的那一对刚离婚不久的夫妻,刚工作的实习医生的丈夫和嫌另一半不够浪漫的少妇,却因疫情爆发重新复合的事例,虽是鲜见却也值得深思!

对于“小人物”的深切关怀与厚爱,体现了对长者的体恤、对生命的尊重、对国家的信赖

文学是积极的,也是向善的,更是对世间人事物的善意和爱悯。东瑞在《爱》系列里的多数作品都侧重于刻画并描绘处于底层的社会弱势群体,书写他们的苦乐人生,表达他们的诉求愿望,反映潜藏在他们身上的积极能量。这不能不说是东瑞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

《爱》系列里的《食咗饭未,纸皮婆婆》(之30),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纸皮婆婆。一声呼唤,听得出让人怦然心动的柔软的心跳。听得出,那原本是东瑞熟悉的心跳!

食咗饭未?一句问候,更是表达了对香港处于底层的高龄人士的暖心关切。

司空见惯的街景,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在疫情中不再陌生的义工群,组成了一曲暖心暖肺暖人的都市抗疫交响曲!东瑞用他敏感的触手,解剖了纸皮婆婆正直善良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并获得生存的尊严。

派发免费午餐的义工姐姐硬将两盒饭装在白色胶袋递给她,还是被纸皮婆婆谢绝了:“一盒就够!”干脆的回答是如此义正词严、又是何等的铿锵有力!只领一盒免费午餐,而且还不是天天来,这不就是纸皮婆婆的特别之处、动人之处吗?

对于人生,对活到80高龄的虾婆还要靠自食其力多活五六年的那份自信,在让人唏嘘不已的同时,更体会到纸皮婆婆的一生经历的磨难虽从未间断,但她却从不屈从于生活苦难带来的巨大压力。对比之下,岂不让人深思长叹?

历时半年多经历黑暴蹂躏的港岛,在疫情中,尚有如此让人牵肠挂肚的动人心弦的旋律回响,纸皮婆婆的乐观心态,不正是给抗疫斗争带来一股积极向上的能量?

《转角小饭馆的最后一餐》(之21),更可谓读后余音绕梁,因为这“最后一餐”不由让人眼前一亮。

这家名为“婆罗洲家乡饭”的小餐馆位于大街拐入小巷的转角处。虽不起眼,但颇受婆罗洲山埠人的喜爱。可不是吗?独一无二的婆罗洲黄姜饭不仅香喷喷好吃,而且还能“一举两得”释放内心的乡愁。

可是,一场大流行的瘟疫,一个月功夫就把这家开张了7年的小餐馆弄得难以为继,只好暂时停止营业了。据报载,疫情期间,港岛被迫不被不暂时停业的中小型餐馆约有2000多家。可见,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容小觑。

最后一餐,其实分内外两部分。外部,指的是老板娘二玲给7年来支持饭店营业的20几位山埠同乡准备的一盒盒黄姜饭和一袋袋冰冻食材。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20几位山埠同乡不但“执意要付款”,而且还捐助了数目可观的“红包”——这些捐助款的数额大到“足以再租用店铺5年”的大数额!更让人暖心的,是还有一封只装了4句话的大信封:

请挺住!疫情过后,再度开张吧!我们爱吃家乡的黄姜饭!

还有,是“20几个山埠人的联合签名“!看到这里,你能不被这最后一餐所包容的深情厚意而潸然泪下?能不为这面对疫情所激发出来的激励人心的正能量所深深感动吗?

再看内部。饭店停业,直接受影响的是店内的4名男女员工。可他们的“最后一餐“,竟然也是对饭店老板的直言:“疫情过后,请继续营业,我们,随叫随到,再为你们打工!”

最后一餐,不过是暂时性的一次战略退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婆罗洲家乡饭”小餐馆定会重新开张,而且,那家乡的黄姜饭定会益发香喷喷让人垂涎三尺!

《同一夕阳下》虽然也是写底层人物的遭遇,不同的是,作者描叙的是分别发生在3个国家(印度、M国和C国)发生的疫情,以及疫情发生期间各国底层人物所遭遇的不同命运。

在印度的贫民区里,我们能够见到的、听到的,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孩抱着一动不动、肉体冰冷的母亲哀声痛哭;我们能够知道的,是女孩的母亲因瘟疫流行已经去世一个晚上了;

而在它国,一对家境尚佳的中年夫妇四处求医无门,眼睁睁地看着他们17、8岁的儿子死于新冠病毒;这难道不是一桩人间悲剧吗?

而在C国,一位同样患病的住在城郊一个小村的老婆婆,从道路不便的家里被接送到医院诊治。一个月痊愈后,正好又是婆婆的百岁生日。读到这里,你能不为此所动吗?

《同一夕阳下》所对比显示出的三种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实际上正是显示出对不同的社会制度应对疫情的一次考核:疫情中对各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不言而喻的考核,更是对各国民众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一次泾渭分明的考核!

如果说,《食咗饭未,纸皮婆婆》一文是表现了疫情期间广大普罗大众对于长者的体恤,表现了底层人士自强不息的精神操守;那么说,《转角小饭馆的最后一餐》则生动地表现了普通民众对于生命的尊重,表现了弱势群体在危难之中的互帮互济的可贵精神;而《同一夕阳下》则通过现实疫情生活的生动对比,有力地表达了对于国家的信赖!试问,一个百岁长者尚能够在肆虐的新冠病毒面前顽强地挺立,这个国家怎能不受到亿万民众的支持、拥戴和强烈信赖呢?

东瑞善于写小事、写俗人,但他的小事并不小,俗人并不俗。诸如《厕纸女王》(之4)、《囚之爱》(之23)、《病毒捕手》(之29)、《金牌宅家男》(之36)等等,写的虽都是凡人小事,但在来势凶猛的疫情面前,又有哪一件小事不是抗击疫情的重大题材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爱》系列里,有一部分作品是以童话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更显得寓意深长。比如,《采集鲜花和阳光的人》(之16)、《口罩猫和确诊狗》(之34)、《空城百兽高峰会》(之37)、《动物园的不眠夜》(之39),读了使人在稍觉轻松之余不禁露出会心的微笑!

另外,还有比较特殊一些的,如《大海上,我们与险情共舞》(上中下,之17、18、19)、《失踪的大邮轮》(之33)、《九霄惊魂记》(之38)以及《《主厨的锅》(之31)、《正义常迟到,但不会缺席》(之35)等等,都是值得一读的。

总之,疫情期间,《爱在瘟疫蔓延时》系列的问世,东瑞为宅家期间抗击疫情的广大读者群提供了丰富有益的精神食粮和思想武器。不论在用“口罩”构筑起一座座坚无不摧的爱心长城也好,抑或是对逆行“战士”充满柔情蜜意的一曲聚力高歌也好,甚至是在大量的深切关怀和厚爱中充分地表现了对于长者的体恤、对于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于国家的高度信赖,作为文艺战线的一支骁勇善战的轻骑——东瑞是尽心尽力尽责的!同时,也是问心无愧的!

让大爱弥漫人间!

2020年6月21日初稿于小径湾
2020年7月28日定稿于三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