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和作品

对精神荒芜的批判——刘文进油画《少女系列》作品的人文精神

玄真

 

艺术作品是人的精神产物,各种艺术品总是蕴含着特定的人的情感,理念,即精神。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学术界尚无一致见解,但他意味着人类生命的原初状态,“从与现时代的文化时尚相抵牾的角度来看,人文精神有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对现实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人文精神注定要对眼前的现实进行反思,必定处于主流文化的边沿甚或对立面,永远没有满足和妥协的时候,不管眼前的主流文化是宗教还是科学,是政治还是经济,人文精神都可以将它们作为批判的对象。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自觉地站在作为主流文化的对立面,举起崇尚理性反对愚昧的旗帜;而当代的人文精神,却将矛头指向曾经作为人文精神的理性,成为当今反技术理性运动中的主力军。

《海韵》 100cmx84cm  1993年

 布面油画

 

曾几何时,自由民主还是人文主义者向往的彼岸,而当今的人文主义者,已经着手对自由资本主义展开批判。人文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一旦某种文化形式居于统治地位并开始禁锢人的生命本性时,它就会觉醒和反抗。(彭锋《美学的意蕴》第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必须注意,那就是古今中外,人文精神总是以‘复古’的面目出现,‘人文’二字似乎与‘复古’‘守旧’等词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的‘复古’有两重含义:一种是回归历史,回到某一个过去的时段;一种是还原本性,返回生命的原初体验。

《腊梅》 100cmx100cm  1995年  布面油画

 

在很多情况下,前者是形式,后者才是真正的目的。所谓人文意识,“即是人的本性之觉醒,是由僵化的文化形式返回生存的本来面目之冲动,在复古的形式背后隐藏着求‘本’返‘真’的要求。”(彭锋《美学的意蕴》第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美学家彭锋认为20世纪中国美学思想的几次高潮集中反映了这种批判精神。首先是世纪初的以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为代表的对封建意识的批判,呼唤自由、民主、科学精神,随后历经对生命精神的批判性反思(以宗白华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等几次新浪潮,直至晚近“文革”后对主题性丧失的批判,以及90年代后对精神荒芜的批判,都表现为人文精神的觉醒与批判。

《暑光女神——千年变》 155cmx200cm  1997年

 

90年代初,中国油画画坛出现了艺术语言纯化趋势。刘文进认为“这一方面表明中国油画开始走向自律性的成熟阶段,但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技术主义倾向,作品精神内涵空泛,画家们各种功利意识越来越强,乃至急功近利,缺乏崇高精神的追求,缺少艺术家的真诚和独立人格,追逐潮流,盲目模仿,照搬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既有话语、模式风格,满足西方后现代的浅层文化追求,甚至提出要消解人文热情。”(21世纪《中国大预测——百名学者精英访谈》改革出版社第606页)针对这种情况,刘文进在1993年9月的艺术笔记中写道:“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在拜金拜物成为时尚的当今,难道不需要呼唤一下人文精神,增加一些人文热情吗?”批评家范迪安当时看了这篇短文后,曾热情地批注“此文甚好”,并且在1994年为刘文进作品展的代前言上写道:“他在这些作品中通过塑造青春形态的清纯与静穆之美,肯定了人的价值与生命意义,每幅作品都蕴涵着人类不断追寻和向往美好理想的积极的人文精神”,对其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

《憧憬》 50cm×40cm  1998年

 

多年来,面对诸多媒体的采访,刘文进总是直言不讳明示他呼唤人文精神的创作主旨,这已见诸历年多种媒体报道。1996年改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预测——百名学者精英访谈》一书(下集第604—611页)中收录了冯林对刘文进的访谈。访谈中刘文进回答问题时讲到:“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是对计划经济的扬弃、反拨、不如此,中国无法向前发展,这是历史的大趋势。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速度现在已令世人瞩目。但同时,中国社会也面临着深刻的信仰危机——精神危机、拜金主义、拜物主义,负面的现实很严峻。对此,有使命感的艺术家不会无动于衷。一个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物质与精神二者的发展不能失衡,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应关注二者的谐调发展,为民族的崛起、振兴做出应有的努力。这,就是我在作品中呼唤人文精神、凸现作品精神价值的出发点。”

《秋》 130cmx81cm 1998年

布面油画

 

三年之后,在当代美学家叶朗主编的《人文学科与人文精神》丛书有彭锋注的《美学的意蕴》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然而在物质文明取得了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又面临着另一种危机和隐患”,正如叶朗所说:“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活动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漠、被挤压、被驱赶。这样发展下去,人就有可能成为马尔库塞说的单面人,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动物。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在新的历史形式下,美学又扮演了批判拜物主义,拯救精神的角色。”( 彭锋《美学的意蕴》第9页,第四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这段文字再好不过地印证了刘文进的人文精神及其对精神荒芜的当下社会问题的批判,印证了其艺术思想的前瞻性。难能可贵的是,刘文进作为画家多年前其敏锐的直觉和理论认识的精辟深邃,能与当今著名美学家们的人文主义思想如此吻合,实在令人敬佩。

《钢琴旁的少女》 100cm×81cm  2000年

 

刘文进认为“当代艺术家应该学者化”,他曾以此为题写了篇文章。在85新潮时期,他就喜欢参加各种新思潮的学术研讨会。他的论文《社会经济类型的演变与观念的更新》被当时国内重要的理论刊物列为“近期理论要目”。他发表在国家级哲学刊物《社会科学战线》的论文《论电影审美的功能与特性》一文中(1985年第三期),就曾明确地表达了他的人文思想,文中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思维观念的解放,带来了人性的解放。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宗教迷信崩溃了,陈腐的传统观念被否定了”,“人类社会向着越来越发达、文明、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化、大公化、个性化的方向飞速发展”,他的矛头所向是“文革”中,践踏人性、主题化、个性化的专制主义;他的电影文学剧本《别无选择》表现了“文化大革命”后,大学生们人性意识、自我意识的觉醒。

《海姑娘》 100cmx81cm  1995年  布面油画

 

在1978年他的研究生报名作品《广场上》就针对反民主主义的专制主义进行了批判,被理论家范迪安评价为“当时最前卫的作品”,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市场化、商品化,人们精神荒芜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尖锐。所谓娱乐性商业电影大潮到来之际,刘文进激流勇退,毅然放弃了从事几十年喜欢的电影创作,回到画坛,拿起画笔,通过油画“少女系列”作品宣称表达他新的人文思想,批判精神的荒芜。他一再地向记者们宣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社会问题是‘拜金主义’,这是艺术家作品中不容回避的精神内涵问题。

《潭边》 100cmx81cm  1996年

布面油画

 

画如其人,刘文进《少女系列》作品所以能够如此充溢者人文精神,正是由于日常生活、创作中遵循这种返朴归真、淡泊名利、关爱他人的做人处事准则。他自称自己是“隐士”、“居士”,他的作品是‘亚宗教的’,凡是了解他甚至仅有过一般接触的人都了解这一点。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就有两个条幅:“宁静致远”,“淡泊宁静”。平日他深居简出,生活简朴,与世无争,乃至到了“水至清则无鱼”的状态。他喜欢古人“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他喜欢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喜欢庄子的生存观,多年来,太多的名利机会在他面前,他都缺乏兴趣,对商业性“炒作”心生厌恶,但是社会需要他,需要他的艺术,需要他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少女》  91cmx71cm  1991年

布面油画

刘文进更多信息

刘文进意象艺术和具象艺术作品欣赏

邵大箴:探索油画创作的中国精神——刘文进意象油画

走出“艺术终结”的困境——刘文进意象油画的美学解读

画家刘文进艺术交流活动剪影(1)

画家刘文进艺术交流活动剪影(2)

刘文进意象性油画的独有特征、学术意义和历史地位

钱文忠:《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刘文进专辑序

21世纪中国大预测–百名学者精英访谈之刘文进

经济与艺术的演化——从社会经济类型与思维定势谈起

“挖掘当代梵高”——2019中国当代中青年艺术品征集赛评选揭晓

论电影的审美功能与特性

意象感悟:《西门家族》的新开拓

属于中国的油画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追求东方美学精神:范迪安评刘文进油画作品

画家刘文进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先生的艺术通信摘录

刘文进:后艺术时代的到来